成立工作室&公司行號,這2種該怎麼選,差異比較一覽表!

工作室與有限公司該怎麼選,用未來思考今天的選擇,一個實用的思考方式是:先設想你希望的年薪狀態,再回推你的事業結構。登記形式是為了服務你想打造的事業藍圖,不是標籤。理解不同型態背後的法律與稅務邏輯,才能做出對你「長期最有利」的決策。每一間企業都是從選擇開始,別讓一時簡便限制了你未來的成長彈性。

創業第一步,除了產品與品牌命名,另一個常見問題是:「我要登記公司還是工作室?」

許多人以為工作室比較簡單、公司比較高級,甚至有人以為兩者其實沒差。但實際上,這兩種登記方式在法律責任、稅務架構、未來擴張上都有明顯差異。

一、工作室其實是商業登記的一種

在法律上,所謂的「工作室」其實是以「商業登記」為基礎設立的行號(商號)。

  • 無法人格,業主須對所有債務負「無限責任」
  • 可開立統編與發票
  • 稅制採用「綜合所得稅」報稅模式
  • 適合個人接案、兼職斜槓、小額創業者使用

這類型登記的好處是:流程快速、費用較低、審查門檻低。

二、什麼是「公司」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

公司型態的登記,包括「有限公司」、「股份有限公司」等,是具有法人資格的經營單位。

  • 負有限責任,債務不會追溯個人財產
  • 可設立股東結構、分紅制度
  • 報稅採「營所稅」制,有獨立帳務系統
  • 較具信用與專業形象,利於未來擴編與合作

公司登記雖流程較繁瑣,但若未來打算申請貸款、參與招標、建立團隊、接受投資等,會比工作室來得穩健與正式。

三、比較一覽表:工作室 vs 公司行號

項目工作室(行號)公司(有限公司為例)
法律責任無限責任(由個人承擔)有限責任(不動用個人財產)
開立發票可以可以
適用稅制綜合所得稅營業事業所得稅+股東個人稅
登記費用約新台幣$1,000-$2,000約新台幣$2,000-$6,000
適用對象自由接案、個人經營者有團隊、準備募資、公司營運型
信用與形象較爲個人化較具企業信任度
是否可設立股東可設懂事、監察人、股東分紅制度

四、工作室與有限公司該怎麼選,用未來思考今天的選擇

你該問的不是「現在適合哪個?」
而是:「我希望這個事業在2年、5年後長成什麼樣子?」
一個實用的思考方式是:先設想你希望的年薪狀態,再回推你的事業結構。

例如:

  1. 若你希望未來穩定年收入 120 萬,每月平均 10 萬,可能靠一人作業、接案即可達成,行號是可行選擇。
  2. 若你期待 300 萬、500 萬、甚至千萬營收以上,那就不是「一個人完成全部」的規模,需要團隊、合作與制度,這時公司型態更具備可擴張的基礎與信任感。

當你用「5~10 年後的目標收入」作為設計依據,你就能明白:今天的登記型態,其實是一份對未來的投資。(查詢自己專業可賺多少:104薪資情報網

◼️ 如果你是兼職接案、年營收尚低於50萬元,且無計劃擴張團隊,可從行號(工作室)開始。
你可能是設計師、攝影師、接案講師、插畫家等,主要靠一人作業產出價值,也不太需要請人或承擔進貨、囤貨的成本。此時用「行號」的方式啟動,不但登記費用低、流程快速,報稅也相對簡便,可以先讓你「邊做邊試」,再觀察未來發展。

◼️ 如果你打算打造品牌、接企業長單、擴編團隊、接觸投資人,則建議從公司型態起步。
當你的創業目標包含打造「可複製的商業模式」、預計建立團隊、接受企業委託或開展多元通路,就不該只以行號為名義運作。公司型態不僅形象更正式,也具備法人地位,有利於日後簽約、合作、貸款與規模擴張,更容易取得客戶與合作方的信任。

◼️ 若你還不確定方向,但希望未來有彈性轉型,從有限公司開始會更保守穩妥。
即使你現在的業務規模尚小,但若本質上希望「慢慢做大」,或未來可能會考慮轉為團隊營運、建立品牌授權、產品化等,選擇有限公司會是更穩妥的起點。比起之後要重新解散行號、再成立公司,不如一開始就用彈性較大的結構起步,省去轉型時的成本與麻煩。

五、延伸建議:從會計與稅務成本來思考

  • 工作室的報稅通常與個人所得合併報稅,因此若你其他收入(如薪資、租金)也高,容易進入高稅率級距。
  • 公司雖然需報營所稅,但可以分擔稅務壓力(法人稅+股東分配時再課稅),並可列舉更多公司支出與減稅工具。

小結:公司型態不是身份,而是策略

登記形式是為了服務你想打造的事業藍圖,不是標籤。理解不同型態背後的法律與稅務邏輯,才能做出對你「長期最有利」的決策。每一間企業都是從選擇開始,別讓一時簡便限制了你未來的成長彈性。

延伸閱讀:《別讓名字被搶註!小品牌也該懂的商標查詢與4個常見申請誤區!》

GUDO 總編輯
GUDO 總編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