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專業工作者在事業擴張的過程中,會經歷一個「不確定怎麼帶人」的陣痛期。你原本擅長自己做,但當需要委派他人、建立制度時,反而感到力不從心。
你可能有過以下經驗:
- 交代的任務做完了,但從來沒有延伸思考
- SOP 明明寫得很詳細,卻沒人看
- 同樣的錯誤一再發生,你卻還得親自收尾
這些現象並不代表你不會管理,而是說明你正處於一個身分轉換期:從專業者走向管理者。管理,不只是交辦任務,更是制度與行為的設計。本文將帶你認識三個最常見的團隊管理問題,以及具體可行的解法。
只做交代的事,沒有主動性與責任感
不少一人老闆會遇到這樣的情況:任務雖然被完成了,但團隊成員從不主動提出想法,或優化執行方式。這是因為他們尚未從「執行者」的心態,轉變為「責任擁有者」。
這時,最重要的不是再寫更細的 SOP,而是建立「參與感」。組織心理學指出,當人們對一項制度有參與權與決策感時,他們會更願意投入並主動改進流程。
解法:
- 每週一次 1-on-1 Check-in,詢問:
- 「這週哪一個流程卡住了?」
- 「如果以後都由你負責這件事,會想怎麼做得更好?」
- 在交辦任務時,保留討論空間,而非單向交代
這樣的設計不只強化自主性,也幫助你建立一個「思考型」團隊,而非只會接指令的執行者。
總在糾錯補位,工作效率低落
另一種常見的困擾是:事情明明交辦了,卻總要你收尾;明明已經提醒過,還是一錯再錯。
多數錯誤不是來自人為懶惰,而是流程設計不良。行為經濟學指出,人的行為多半受到環境與預設選項影響。換句話說,錯誤如果容易發生,那就一定會發生。
解法:
- 將高風險流程設計成「不容易做錯」:
- 替客服話術做成範本按鈕
- 表單加上自動填寫與檢查機制
- 每月一次流程回顧,邀請執行者指出盲點或不合理處
- 以流程設計取代事後糾錯,避免無限補位循環
你的時間不應該都花在救火,而應該投入在讓火不會再發生的制度上。
「說一次就會」是理想,現實需要重複提醒
你可能經常感到挫折:事情講過了,團隊成員卻一再忘記。這不是他們故意,而是「記得」本來就不是一件自然會發生的事。
根據記憶心理學的研究,資訊如果沒有被反覆接觸與應用,數天內就會快速遺忘。這也是為什麼企業流程中需要週期性提醒與制度化記憶點。
解法:
- 把提醒設計成系統機制,而非老闆親自說:
- 每週例行會議花 5 分鐘回顧一條 SOP
- 在群組固定時間貼出當週提醒
- 將重點制度設計為小任務(完成打卡、對話回報)
- 使用團隊習慣的平台當作制度載體,例如:LINE、Notion 或 Google 表單,不硬切換工具
- 讓 SOP 不只是文件,而是「工作流程的內建指令」
制度不應該讓人「記住它」,而應該讓人「自然用它」。
結語:設計一套團隊願意使用的制度,比你多做十件事更重要
身為創業者或一人老闆,你不需要成為管理大師,但你需要具備制度設計與人際協作的能力。與其不斷糾正與補位,不如一步步設計出團隊願意使用、能夠執行的流程。
本文重點:
- 管理不是交辦任務,而是引導成員成為責任擁有者
- 錯誤反覆發生,代表流程需要重新設計,而不是單純責備
- 「記得」這件事需要制度支撐,重複提醒是必要流程
- 好制度的關鍵不在複雜,而在於「看得懂、做得到、願意照做」